1.農業板塊。擬投資8億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分三期進行。一期(2018年),建設年產40000噸智能化蔬菜大棚150棟;建設年產綠色有機蔬菜2800噸室外種植基地。二期(2019年),建設年產50000噸智能化蔬菜大棚200棟;建設年產5萬噸有機肥料廠。三期(2020年),建設年產40000噸智能化蔬菜大棚150棟。
2.光伏板塊。擬投資2.5億元建設農光互補產業園區,分三期進行。一期(2018年),利用智能化蔬菜大棚頂建設1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二期(2019年),利用智能化蔬菜大棚頂建設1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三期(2020年),利用智能化蔬菜大棚頂建設1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3.農副產品加工板塊。擬投資6億元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分三期進行。一期(2018年),建設30000平方米恒溫庫;建設年產3000噸生鮮蔬菜加工廠;建設50000平物流中心。二期(2019年),建設30000平方米恒溫庫;建設年產3000噸生鮮蔬菜加工廠。三期(2020年),建設20000平方米恒溫庫。
二、相關技術支撐
通榆國際現代農業集群產業融合園區項目將引進日本******進的智能化、工業化、精準化種植及管理模式,實現******益、高產能、低成本、高產量目標,種植營養價值高、品質高的蔬菜水果,由此實現傳統種植模式向高收益農業產業創新模式的轉變。
(一)智能化模塊--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引進******進的國際現代農業集群產業智能管理系統,可以實現數據可視化、技術定量化、生產成本圖表化、集群產業管理遠程智能化及預警管理信息化。
1.數據可視化。任何地點、時間都可以看到溫度、濕度、CO2濃度等集群產業環境的數值。
2.技術定量化。通過數據分析,使種植環境達到******。思考與經驗量化,共享******的技術情報。
3.生產成本圖表化。通過機器種植生長圖表的分析,顯現出浪費的運行損耗,實現設施設備低成本******的運行。
4.集群產業管理遠程智能化。設施環境數據設定,可在家里或任何出行地方自由的操控,發展工作自由度空間。
5.預警管理信息化。數值異常和停電等的故障與問題時,急速的短信通知預警。
(二)工業化模塊--植物工廠。通過引進日本******栽培技術,可以不單純依賴光合成作用促進植物生長,相反在弱光半冬眠狀態的短時間內迅速使植物快速生長,是我們******的植物工廠無土栽培技術的******優勢。
1.成熟時間短。通過對室溫地溫、濕度、空氣流動、光照、PH值、土壤含量等作物生長所需的大部分因素進行收集控制,達到作物******的生長條件。種植時間20天,每株重量可達150克。傳統的方法種植時間為40天到45天,重量達100克以下。
2.種植低成本。比以往植物工廠節能約60%,電費、空調費用成本降低。
3.生產密度高,生產空間大。新型植物工廠可實現12層到16層的有效種植空間,與普通大棚相比增長了12倍到16倍的種植面積,可達12倍到16倍的種植產量,實現12倍到16倍的產值及利潤。
4.成活率高。通過先進的營養供給系統,******化的提高作物的產量,種植成活率可達98%,沒有任何損耗,收獲率可達100%。
5.安全可靠。嚴格按照國際先進的病蟲害預防體系,及生物農藥的******措施,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完全實現無農藥、無病蟲害的安全放心有機食品。
(三)精準化模塊。引進日本一流精準化現代化農業栽培控制技術,建立10個精準現代農業植物工廠,打造中國精準現代農業集群產業模式,分三期建設現代農業集群產業園、示范園、創業園、融合園,實現一二三四五產業融合,精準扶貧,精準孵化。
三、市場布局
產品依托國內外主要蔬菜批發點及網絡銷售渠道,配合海陸空立體交通運輸模式,******打開國內及海外市場。
(一)銷售渠道。國內市場主要通過電商網絡銷售、大型中央廚房配送、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深圳海吉星銷售網絡平臺及周邊省份主要大型的蔬菜批發市場等方式銷售。國外市場主要銷往日本、韓國、俄羅斯、蒙古國等國際市場。
(二)運輸方式。通過冷藏陸運運輸、鐵路運輸(中歐班列)、海洋運輸、航空運輸搭建立體輸送網絡。